為激發大學生員工創新思維與主人翁意識,鼓勵其為集團發展積極建言獻策,同時搭建展示才華、交流思想的平臺,集團特舉辦 “晉鋼青年說 — 建言獻策共成長” 主題演講活動。
活動自啟動以來獲得熱烈響應,經過5月21日初賽的激烈角逐,11位優秀青年員工脫穎而出晉級5月27日決賽。接下來,我們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,一句句真摯的表達,展現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的不凡堅守——他們用鏗鏘誓言詮釋責任擔當,用成長故事注解晉鋼精神,用創新思維擘畫發展藍圖。
今天的主角是“煉鋼二廠澆鑄技術員——閆曉鵬”。
2022年秋,我站在華北理工大學的校招會上,手中攥著冶金工程的畢業證書,目光越過一眾公司的展位,徑直走向晉鋼控股集團的招聘臺。母親曾不解:“鋼鐵廠又苦又累,你爸干了一輩子,你何必再次跳進‘火坑’”?可我心里清楚,那些童年記憶里父親被爐火映紅的臉龐、他總念叨的“一爐好鋼能撐起一座橋”的驕傲,早已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。
初到煉鋼廠時,我被分配到轉爐車間擔任技術員。推開厚重隔熱門簾的瞬間,42℃的熱浪裹著鐵腥氣撞上胸膛,我的棉質工裝早已被汗水浸透,安全帽檐不斷滴落的汗珠在鏡片上暈開光斑,模糊了眼前翻涌的鋼花——在測溫取樣槍插入爐膛的剎那,竟如逆向升空的煙火般絢爛。師傅王可已與眼前這座“龐然大物”打交道了十幾年,他抄起測溫槍塞給我:“大學生,先學會和1600℃的鋼水‘說話’!”然而,理論與實踐的巨大鴻溝讓我屢屢受挫:看錯數據導致一爐鋼碳含量超標,誤判爐渣粘度險些引發噴濺......一次夜班,我因疲勞操作延誤出鋼時間,師傅當場發火:“書本教你鋼的成分,可沒教你鋼的‘脾氣’!”那晚,我蜷縮在休息室的條凳上,聽著遠處轉爐的轟鳴,暗自發誓:我一定要在這鋼與火的世界里站穩腳跟!
我開始隨身攜帶三件“法寶”——紅外測溫儀、渣樣盒和寫滿公式的防水筆記本。每天提前兩小時到崗,跟著工人學看爐焰顏色;下班后泡在會議室,比對不同鐵水配比下的渣相顯微圖。三個月后,我與師傅共同摸索出“四步判渣法”:通過爐渣泡沫高度、斷面光澤等指標快速調整堿度,將每爐鋼的輔料成本降低8%。2022年冬,廠里承接品種鋼生產任務,要求磷含量≤0.015%,生產任務巨大,但我與王可師傅愈挫愈勇,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,我們提出了“雙渣留渣法”,利用上一爐的高堿度渣參與脫磷,使冶煉周期大幅縮短,噸鋼石灰消耗減少。當首批產品通過質檢時,師傅摘下手套與我擊掌:“小伙子,你這算法精度,都快趕上量子計算機了,后生可畏!”
2023年,公司推進“智慧煉鋼”項目。煉鋼二廠牽頭開發轉爐煉鋼終點預報系統,將化渣監測技術與大數據結合。為采集轉爐工序的關鍵參數,我連續蹲守爐臺,記錄下2000多爐次吹氧過程,系統上線后,終點碳、溫雙命中率提升顯著,全年降本額達百萬。更讓我欣慰的是,這套系統讓那些煉鋼老師傅們的經驗得以數字化傳承——如今操作屏上跳動的曲線,正在訴說著他們大半輩子積累的“煉鋼直覺”。
在晉鋼的轉爐旁,我用三年將生澀的鐵礦石錘煉成精鋼——從初入車間時連看數據曲線都顫抖的"青坯子",到如今能用算法為高爐"排毒養顏"的“工藝醫師”。“煉鋼如煉人,雜質去盡方成器”,這是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話。昨夜整理父親手寫的煉鋼筆記,忽然明白他為何總在"除雜"二字下劃滿紅痕:原來剔除數據迷霧里的每一粒浮渣,都是在冶煉自己骨血里的韌性與純度。
如今,當我站在中控室,看著天車精準吊運鋼包,忽然明白:傳統意義上的鋼鐵早已擺脫了"鐵疙瘩"的刻板印象,新時代的鋼鐵人正以創新為魂、匠心為魄,將這一基礎材料鍛造成支撐國家建設的"脊梁骨"。通過智能化改造和綠色化轉型,鋼鐵產業正在實現從"傻大黑粗"到"高精特新"的華麗蛻變:高鐵用鋼馳騁神州,核電用鋼護航能源安全,汽車板用鋼驅動產業升級,軍工用鋼鑄就國防盾牌。鋼鐵,這一"工業糧食"正在創新之火的淬煉中煥發新生,以更輕量化、更高強度、更耐腐蝕的卓越性能,夯實了"中國制造"的發展根基,正成為推動"中國創造"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躍升的核心引擎。